国标《公路收费方式》制定中对若干问题的考虑

   2007-05-16 中国路桥网 佚名 9680

  摘要:在分析我国公路收费政策存在的种种矛盾和收费公路成功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公路收费系统所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并重点介绍了在制定国标时对几个热点问题的考虑。

  关键词: 国标; 公路收费方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国标GB/T 19367-2001《公路收费方式》已于2001年5月颁布, 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在该标准的调研、制定过程中编写组不仅借鉴了国外的成功经验, 同时对我国十几年来收费系统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并特别对当前存在的若干热点问题组织科研、设计、管理等各方面专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本文将在分析我国公路收费政策及建设收费系统所应遵循的原则基础上介绍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讨论结果以及笔者的一些考虑。

  1 公路收费政策存在的种种矛盾

  毋庸置疑, 公路收费政策在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功。短短十几年时间, 正是依靠这项政策筹得的巨额建设资金, 使我国从零开始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位的高速公路大国, 我国的公路交通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

  但是, 和世界上其他执行公路收费政策的国家一样, 这项政策的执行也充满着矛盾:

  (1) 建设公路的目的是发展公路交通运输, 进而促进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但实行公路收费后, 制约了相当部分车辆使用收费公路, 影响社会效益的发挥。收费站点过多、过密造成道路通行不畅, 费额过高造成道路使用者负担过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 实行公路收费政策是为了偿还贷款和继续发展, 因此希望获得尽可能高的收入。

  但收费公路增加了收费设施, 其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均比免费公路高。在我国, 由于大量采用人工或半自动收费方式, 收费员及管理人员队伍庞大, 用于收费业务本身的投资及运营费用又占相当大的比重。

  (3) 建设收费公路本为方便道路使用者, 但相当部分的道路使用者(或部门)对交费有抵触, 甚至发生纠纷, 等等。

  2 建设收费公路成功的条件

  收费公路要想进入良性循环并最终取得成功需具备以下条件

  (1) 国家政策的支持;

  (2) 公路网合理的规划、布局, 收费公路建设的实际可行性;

  (3) 国内外财政市场借货的可行性;

  (4) 可靠的财务分析及风险的合理分担;

  (5) 道路使用者的可接受性;

  (6) 管理效率及有效性;

  (7) 改善因收费带来的交通延误及其他不便, 等等。

  以上条件中的后面三条是与收费系统的建设(收费方式的选择)相关联的。

  3 建设收费系统应遵循的原则

  (1) 经济性原则—— 收费系统及收费管理业务自身应尽可能的少投入多产出。比较有效的途径是:

  ·选择投资及运营成本较低, 并且方便管理的收费方式及技术;

  ·提高收费系统自动化程度, 尽可能精简收费人员;

  ·在保证正常收费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系统配置, 使每项设施都能发挥应有效益。

  我国相当数量的收费公路效益不太理想, 并面临还贷的巨大压力, 因此更应十分注重经济性原则。

  (2) 提高收费效率, 提高收费车道的通行能力, 降低收费人员的工作强度的原则。

  (3) 综合运用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以最经济的方法取得尽可能好的管理效果, 避免过份依靠技术手段解决所有问题的原则。

  (4) 把握技术的先进性及适用性的界限, 避免盲目追求技术先进而忽视适用性的原则。

  (5) 把握科研与生产的关系和界限的原则。科研来源于生产实践并服务于生产实践, 并依靠生产实践不断地完善提高。但科研与生产又有严格的界限, 科研成果只有达到基本成熟时才可用于工程实践, 否则将造成重大损失, 这方面的教训已不胜枚举。

  总之, 建设收费系统应牢牢把握工程的可行性, 即任何一项技术或设施的采用首先应是必要的, 有效益的, 同时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又是可能的。

  4 对若干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考虑

  4.1 封闭式收费系统中入口车道是否需要设置电动栏杆和车道摄像机的问题

  为了加快入口车道的处理速度, 保证入口车道的通过能力, 同时由于入口车道的主要职能是发通行券(卡), 不直接涉及收费, 因此传统作法不配电动栏杆和摄像机。

  提出这一问题的多是采用非接触式IC通行卡的地方, 由于通行卡价格较高, 需特别防止流失。为了避免在出口回收时引起纠纷(谎称入口未发卡), 因此在入口车道加装电动栏杆, 以保证每辆车在拿到通行

[1][2][3][4]下一页


[NextPage]

$False$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论文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津ICP备2000608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