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座双层交通预应力斜拉桥—澳凼三桥

   2006-04-14 网友推荐 未知 6670
摘 要:澳凼三桥是世界上首座双层交通预应力斜拉桥,上层为双向6车道,下层近期为双向4车道,远期为双线轻轨。主桥主跨为180m竖琴式稀索斜拉桥,“m”形主塔,引桥为60m等高预应力混凝土箱梁。 T ran bbs.Com 关键词:部分斜拉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箱形梁;双层交通;桥梁设计 1 建桥条件 澳门由澳门半岛、凼仔和路环岛所组成。澳门半岛与凼仔岛之间现有嘉乐比、友谊两座大桥,在交通高峰时期,这两座桥已有阻塞现象,澳凼三桥的建成将使两岛之间交通更为顺畅。澳门现仅有2条主要通道与大陆相连:北端的关闸与莲花大桥,莲花大桥连接京珠高速公路和105国道。它们满足不了澳门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着澳门经济的发展。国家准备投资修建轨道交通系统将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连接起来,并考虑衔接港澳。轨道交通将通过澳凼三桥连接澳门与深圳,开通澳门与大陆的第3条通道。澳凼三桥位于雷达水道西侧紧靠十字形航道的十字道口,东侧距嘉乐比大桥1200,十字道口疏浚后,桥位处航道中心将南移250,桥中线与航道斜交约5°,要求本桥主通航孔跨径大于150m。根据澳门《海港水文规范》,本桥通航净空为28,设计高潮位为300年一遇+4.85m。在区域构造上,桥址区位于珠江三角洲断陷区。50年超越概率10%水准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场地反应谱特征周期0.35,场区基本地震烈度为7度。桥位区的地层由第四系冲淤积覆盖层及燕山期侵入的花岗体构成。第四系覆盖层厚19.159,下伏花岗岩,岩面高程-22.3-61.3,由北向南渐低。 2 技术标准 (1)设计车道:上层车道为双向6车道,下层近期为双向4车道,远期为双线轻轨。在大于8级风的条件下,上层交通及下层轻轨交通关闭,下层通行2车道 (2)行车速度:轻轨70km/h。 (3)设计荷载:汽车荷载按澳门规范执行;轻轨列车共4,节长16,节重20t。 (4)通航水位:+1.71(M·S·L) (5)通航航道和净空:桥梁主跨承台顶部的保护梁间的净距为150,高潮时竖向净空为28m。 (6)设计风速:10=45.1/s。 (7)地震:7度地震设防。 3 总体设计 3.1 总体布置 根据通航净空及澳门侧立交净空5.2m的控制条件,澳凼三桥布置为:主桥位于R=3500m的竖曲线上,两主塔处的路冠高程分别为35.809,36.028,满足通航净高28m的要求。南侧以5%下坡一段后,平坡延至凼仔岛路堤,北侧以5%下坡,一段平坡,延至澳凼半岛。各变坡点均设凹或凸形曲线。澳门侧以7%坡后与主桥相连,见图1 3.2 桥式布置 主桥布置为:(5×60)+(2×60)+(110+180+110)+(9×60)+(7×60+45)=1825,其中(110+180+110)m为预应力双层交通斜拉桥,其余均为等高预应力混凝土箱梁。2×60m为匝道与主桥连接异型段。 3.3 主孔跨径确定 澳凼三桥通航等级为4000DWT,速度为15,主孔通航净空不小于150,为防止失控船撞击桥墩,确保大桥安全,航道两侧的主塔墩需采取有效的防撞措施,考虑基础宽度及防撞设施宽度,主跨跨度确定为180,通航中心线作为主跨中心线。 3.4 桥梁横断面布置 本桥为双层桥型,上层为双向6车道,中间有栏杆,两边有人行道和护栏,下层为双向4车道,另有2根?800mm的水管及7层电缆槽,还有通风系统、照明电力系统、消防安全及交通监控系统。为了使横桥向受力合理、施工简便,主桥横向设2个分离的单箱单室截面,每箱具体布置如下。上层:0.2(护栏)+1.0(人行道)+0.5(路缘带)+3×3.5(行车道)+0.5(路缘带)+0.25(防撞栏)=12.95m。下层:0.5(路缘带)+3.5(行车道)+4.0(轻轨车道)=8;0.5(路缘带)+2×3.5(行车道)+0.5(路缘带)=8m。为设置主跨斜拉桥塔柱,两箱之间间隙为3.1,异型段后两箱梁之间间隙为0.1m。斜拉桥桥面宽为15.95,主要是增加了斜拉索的锚固区。引桥箱梁及正桥斜拉桥的横断面具体布置见图2
2 引桥箱梁及正桥斜拉桥的横断面布置 4 桥梁结构 4.1 正桥 4.1.1 上部结构 4.1.1.1 总体布置 主桥采用竖琴式平行索面混凝土斜拉桥,跨径组成为(110+180+110),全长400,两边跨纵坡为5%,中间以R=3500m竖曲线相连。边主跨比为0.611,梁高6.13,梁上索距为10m。 4.1.1.2 支承体系 斜拉桥边墩设竖向活动支座,塔梁交叉处设横向、竖向支座,斜拉桥的纵向位移约束采用全纵漂体系,采用该种布置的主要因素如下:主跨跨度不大,地震作用下纵向水平位移最大值为150mm,梁端伸缩缝的位移量能够满足要求;采用全纵漂体系,能使两塔墩共同承担地震水平力,避免单塔承受过大水平地震力;采用全纵漂体系能降低温度效应;因该箱梁底不能设隔板,无法设置在其他斜拉桥上经常采用的弹性索。 4.1.1.3 主梁 (1)结构型式箱梁为薄壁箱形截面,梁高6.13,桥面设1%横坡,为改善箱梁整体受力性能,在各支点底板加厚至1.4,相应在两侧腹板内侧加竖向隔板,顶板底加一横肋以减小箱梁的翘曲及畸变应力。为了使斜拉索的索力能有效地传递至全截面,斜拉索锚固点截面内侧需同支点截面一样加强。本桥主梁采用三向预应力结构。在箱梁腹板与底板结合区,同时集中了底板横向预应力锚固区、竖向预应力筋锚固区、纵向预应力锯齿块,为了尽可能减小张拉槽对截面的削弱,在箱梁底、腹板外侧设置马蹄形梁檐,将底板横向预应力锚固于其中。斜拉索梁上锚块设置于主梁翼板之下。箱梁内下层通行车辆,需要在箱内安装排风、防火、消防等设备,在竖向净空受限制的条件下,应尽量利用横向空间。箱梁底板宽度对箱梁受力十分敏感,在满足通车净空的条件下,应减小底板的横桥向受力跨度以改善箱梁的受力状况。因此,箱梁采用斜腹板型式,该种截面布置能缩短斜拉索的传力途径,有效传递斜拉索索力。此外,斜腹板的景观效果较直腹板佳。本桥高跨比为1/29.4,梁高相对较高,为了不致给人以沉重感,在箱梁外侧设檐板,以增加梁体的层次感,同时在箱梁腹板中部开设圆形窗户,纵向按一定规律排列,以增加桥梁的虚实统一性,开设圆形窗户也有利于箱体内的排风及排烟。内外侧腹板窗户交错排列。沿桥纵向,在梁内侧沿底板每隔4m伸出牛腿,以支撑过桥水管。 (2)索距的确定相对刚度较大的主梁而言,主塔刚度较柔,从结构受力上分析,该桥属部分斜拉桥,斜拉索的力只是将主梁部分荷载通过索力传递到主塔。经过比较,6,7,8,10,12m五种索距均能满足受力要求。最后决定采用10m索距,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索距加大,①能减少施工节段,减少工期,加快施工进度;②视野开阔,景观效果好;③透空率高,抗风性能好;④能充分发挥每根索的强度,提高斜拉索的使用效率。但过分加大索距,会造成施工节段过长,重量过大,增加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成本。 4.1.1.4 斜拉索 斜拉索采用竖琴式平行索面布置,每片箱梁2个索面横向间距为15.1m。全桥横桥向共4个索面,中间两索面之间距离为0.9,共同锚固于主塔中塔柱,全桥共有96根斜拉索。 4.1.1.5 主塔 主塔采用B50混凝土,自承台以上塔高85.183,桥面以上48m。主塔横桥向呈“m”造型,共有3个塔柱,两边塔柱位于主梁外侧,中塔柱位于两主梁之间。在塔梁交叉处梁底及塔顶设横梁连接,使之成为框架结构,见图3。塔柱按其部位分为3个区域:下塔柱区、中塔柱区、斜拉索锚固区。 3 主塔布置 主塔柱顺桥向自上而下等宽,宽度为5.5,横桥向均为3m。塔柱截面采用单箱单室。下横梁为单箱单室截面,4.0,4.0,为了适应横梁端部受力需要,在横梁与塔柱交接处对横梁截面进行了局部加强。上横梁为单箱单室截面,横桥向梁底设椭圆线形。上、下横梁均为全预应力构件。斜拉索直接锚固于塔柱内壁的锯齿块上,为了平衡斜索在塔柱截面产生拉力,在塔柱四周均布置有后张预应力筋。 4.1.2 下部结构 主塔基础采用3个分离式承台,承台顶高程-20.0(M·S·L),承台底高程-23(M·S·L),上下游侧塔柱承台横桥向宽8.6,顺桥向长10.6,每承台底设4根直径2.2m的钻孔桩。中间塔柱承台横桥向宽度11.6,顺桥向长12.6,72.2m钻孔桩,呈梅花形布置。所有桩按柱桩设计,嵌入微风化岩层。 4.2 引桥 在引桥设计中,分别对50,60,70m三种跨径的混凝土连续梁作了全面比较,见表1。换算每延米工程材料用量进行比较并考虑施工难易程度,60m梁跨比较合适,因此本桥引桥跨径确定为60m。
(1)基础型式桥址处北岸澳门侧覆盖层较浅,埋深30m左右,下卧花岗岩,由北向南覆盖层逐渐加深,凼仔侧埋深达80,由于花岗岩强度较高,为充分发挥桩身材料强度,进一步减少桥墩基础规模,每个墩设4根直径1.5m柱桩。承台采用高桩承台,利用当天低潮位时段,吊箱围堰施工。 (2)上部结构引桥上部结构采用60m预应力混凝土等高箱梁,梁高6.13,横桥向为两分离式单箱单室截面。每箱顶宽12.95,底宽9.5,腹板厚为0.5,顶、底板厚分别为0.25,0.4m。主梁采用三向预应力体系。墩顶处主梁采用加强断面,即在桥墩中心线沿顺桥向左右各1m的范围内,将主梁的底板加厚至1.4,同时在箱内设加劲肋,增加主梁的横向挡块。加强断面底板还设有横向抗震挡块,抵抗地震产生的横向力。 5 结 语 澳凼三桥是世界上首座双层交通预应力斜拉桥,该桥所在区域风速大,地震烈度高,景观要求高。设计中显示了预应力结构设计技术的突出创新,重点解决了: (1)双层受载的单室无隔板箱梁的技术关键。 (2)新颖别致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m”造型的主塔设计技术。主塔的“m”造型象征MACAU的第1个字母,也寓意澳门的3个半岛紧密相联,同时也象征澳凼第3座大桥,主塔造型别致,为国际首创,促进了现代桥梁技术进步。澳凼三桥必将成为澳门的又一亮点。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论文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津ICP备2000608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