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目标体系研究

   2006-04-28 中国路桥网 佚名 9080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目标体系研究
陈 光,成 虎

(东南大学工程项目管理研究所 南京210096)
摘要 建立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目标体系,扩大了建设项目目标的内涵、时间跨度和代表性,使它更具有包容性和完备性;构造了建设项目目标层次和思维方式,将与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高到哲学思维层次。这对于建立建设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体系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建设项目 全寿命期 目标体系

1 问题的提出
(1)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起因。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以工程的建设过程为对象,由于如下原因使得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管理越来越重要:
1)现代建设项目高科技含量大,是研究、开发、建设、运营的结合,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工程。建设过程,特别是施工过程的重要性、难度相对降低,而项目投资管理、经营管理、资产管理的任务和风险加重,难度加大,项目从构思、目标设计、可行性研究、设计、建造,直到运营管理的全过程一体性要求增加。
2)在建设项目中业主全过程投资责任制的实行。作为投资管理主体的业主,负责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管理、归还贷款。因此他的管理对象就是一个从构思开始直到工程运营结束全寿命期的建设项目。
3)在国际上,业主要求建筑业能象其它工业生产部门一样提供以最终使用功能为主体的服务,要求一个或较少的承包商提供从项目构思到运营管理的全过程的服务,以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减少投资风险。
4)工程承包和经营方式的变化。近十几年来工程承包业流行一些新的承包模式,例如“设计-供应-施工”总承包方式,承包商通过参加BOT项目,签订目标合同等承担项目的咨询(策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责任,与工程的最终效益挂钩。
这使得现代建设项目的寿命期向前延伸和向后拓展,建设项目管理的任务范围也大大扩展,要求进行全寿命期的项目管理。
(2)过去的建设项目管理以建设过程为对象,以质量、工期、成本(投资)为核心的三大目标,由此产生了项目管理的三大控制。这种以工程建设过程为对象的目标是近视的、局限性的,造成项目管理者的思维过于现实和视角太低,同时造成项目管理过于技术化的倾向。这种状况损害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科学体系的建立。
建设项目的价值是通过建成后的运营实现的。没有全寿命期的目标会导致建设项目全过程的不连续性,造成项目参加者目标的不一致和组织责任的离散;容易使人们不重视建设项目的运营,忽视建设项目对环境、对社会和对历史的影响,不关注工程的可维护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建设项目通过它的服务和产出满足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对建设项目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营全过程都经得住社会和历史的推敲。
(4)纵观项目管理的历史发展可见,项目目标对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有前导作用。只有研究并建立科学的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的目标体系,才能有相应的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
2 全寿命期管理对建设项目目标的要求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目标系统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1)应从建设项目的整体出发,反映项目全寿命期的要求。不仅包括建设期的目标,更注重项目的运营阶段。
(2)应有极大的包容性。不仅应注重业主和用户的需求,而且应包括承包商、政府、投资者、项目周边群体的需求,能为各个方面接受,能使大家形成共识。
(3)与企业目标一样,项目目标不仅包括项目各方从现实性思维出发的目标,还应有高层次的价值观念,能反映出项目的组织文化和品位,反映项目管理者(特别是项目决策者)良好的管理理念、思维方式、管理哲学、伦理道德和价值观。
(4)应充分利用近几十年来在建设项目的各专业领域研究的成果,如建筑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目标优化和项目评价方法等。
(5)应反映社会大环境、历史、价值、美学、文化对项目的要求。项目目标应体现和追求对社会和对历史的贡献。
建设项目的所有参加者应就项目的全寿命期的目标达成共识。
3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目标体系
按照上面的要求与思路,综合国内外对建设项目目标系统的研究成果,采用结构分解方法对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目标进行分解。
3.1 质量目标
全寿命期的质量目标追求工作质量、工程质量、最终项目功能、产品或服务质量的统一性,更着眼于工程技术系统的整体功能、技术标准、安全性等。包括:
(1)设计质量。包括设计标准;系统的均衡性和协调性、设计工作质量;技术标准;可施工性 [1]等。
(2)工程施工质量。包括材料质量;设备质量;施工质量体系;各分部工程质量;施工过程的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工程总体质量。
(3)运营质量。包括工程的使用功能;产品或服务质量;运营和服务的可靠性;运营的安全性,可维修性 [2]。
3.2 费用目标
全寿命期费用目标应综合考虑建设项目的全寿命期的相关的费用和收益。全寿命期的费用目标可分解:
(1)全寿命期费用:建设总投资;运营(服务)成本;维护成本;单位生产能力投资;社会成本[3];环境成本[3]等。
(2)收益:运营收益;年净收益;总净收益;投资回报率等。
3.3 时间目标
对现代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管理,时间目标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不仅包括建设期、投资回收期、维修或更新改造的周期等,还要考虑如下因素:
(1)工程的设计寿命。设计寿命是由建筑的结构、材质等确定的工程寿命。
(2)服务寿命。服务寿命由工程能否满足预定的服务需求确定,包括:
1)物理服务寿命。工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满足预定服务需求前提下的物理寿命。它与设计寿命有直接关系。
2)经济服务寿命。经济服务寿命由两个因素决定:
①在各个部分满足预定服务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其维修价值小于重建价值的时点。经济服务寿命会随着工程的更新改造,产品转向而变化。
②由市场决定的寿命,由于市场的衰退、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项目产品或服务失去市场,工程失去价值。
(3)项目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周期。包括市场发展期、高峰期、衰败期。
3.4 各方面满意
ISO9000的基本宗旨是通过建立企业内的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用户满意”。但建设项目是许多参与者的“合作项目”,项目的成功必须经过项目相关者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项目产品的用户、投资者、业主、承包商(包括设计者和供应商)、政府、所在地的周边组织、生产者等[3]。国外曾研究许多项目案例,将项目成功的因素分为4个方面,67个相关因素。其中参与者各方的努力程度、积极性、组织行为、支持等是一个主要方面。而这些由他们对项目的满意程度决定[4]。没有各方面的满意则不可能有成功的项目。
项目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可以用满意度指标进行评价。要使项目相关者满意,必须分析研究他们各方的目标、利益和对项目的企求:
1)用户:产品或服务价格;安全性;产品或服务的人性化等;
2)投资者:投资额;投资回报率;降低投资风险等;
3)业主:工期、功能、建设造价;
4)承包商和供应商:工程价格;工期;企业形象;关系(信誉)等;
5)政府:发展地区经济;增加地方财力;改善地方形象;政绩显赫;就业等;
6)生产者:工作环境(健康、安全、舒适、人性化);工作待遇;工作的稳定性等;
7)项目周边组织:保护环境;保护景观和文物;工作安置;拆迁安置或赔偿;对项目的使用要求等。
项目目标系统应包容他们的目标,体现各方面利益的平衡,使各方面满意。这样有利于团结协作,能够营造平等、信任、合作的气氛,更容易取得项目的成功。
3.5 与环境相协调
(1)人们越来越重视建设项目过程及其产品的环境问题,运用全寿命期分析方法,研究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营,到最终生命结束对环境的影响。建设项目作为一个人造的社会技术系统,在它的全寿命期中必须处理和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这已成为建设项目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早期人们对建设项目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主要针对自然环境,近几年来随着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研究的深入,逐渐转向与整个环境系统协调的研究。例如注重项目对社会影响的评价,包括对公共团体、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政治、当地风气的影响,对当地的人文和社会发展的促进 [5];进一步,又提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方法,重点评价项目对地区、国民经济部门发展的影响[6]。
(2)通过对建设项目环境系统的研究,与环境协调的目标总体上应包括:与政治环境协调;与经济环境协调;与市场环境协调;与法律环境协调;与自然环境协调;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上层组织的协调;与其他方面的协调。
(3)作为建设项目最重要的是如下几方面:
1)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是人们最重视的,也是最重要的。建设项目作为人们改造自然的行为,它的过程和最终结果应与自然融为一体,互相适应,和谐共处,达到“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自然资源为人所用;而“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双方的和谐。这涉及到:
在建设、运营、最终报废过程中不产生环境污染,符合法律规定的环保指标;
保持健康的生态,如防止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动植物灭绝等;
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特别是对不可再生的资源,如土地、水、矿物资源等。
2)建筑造型、空间布置与环境整体和谐。
3)符合或体现社会文化、历史、宗教、艺术、价值观念对项目的整体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应对民族传统文化有继承性,不损害已有的文化古迹,不破坏当地的社会文化。
4)建设规模应与当时经济能力相匹配,符合环境(包括国情、地方情况),同时又有先进性和适度的前瞻性。
5)在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符合法律,不带来承担法律责任的后果。
6)项目应符合上层系统的需求,对地区、国民经济部门发展有贡献。
由于项目寿命期很长,环境又是变化的,必须动态地看待建设项目与环境的关系,要注重在项目全寿命期中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3.6 可持续发展
建设工程作为在生态空间上的人工系统,经历出生、成长、进步、扩展、结构变异、衰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必然不断更新、拆除重建、产品转向、改建。这要求建设项目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丰富的哲学内涵。建设项目作为人改造自然的活动,它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物质和精神的和谐和统一,人与自然的协调,而且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和向历史负责的精神,反映建设项目的伦理道德。
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不同,应有新的内涵:
(1)建设项目对地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地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过去人们已对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例如参考文献7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分解为4大类61个指标。
1)社会发展指标:人口、就业结构、教育、基础实施、社会服务和保障等;
2)经济发展指标:GNP、地方经济、其他等;
3)环境指标:环境治理状、生态指标、环保投资等;
4)资源指标:资源存量、资源消耗指标等。
但城市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都是通过建设项目实现的,所以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在这些指标的基础上,可以以建设项目引起这些指标的变化量作为建设项目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指标。该指标应作为建设项目评价的重要内容和决策依据之一。
(2)建设项目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项目在全寿命期中有自身的矛盾性:建设项目一般按照当时或预测的市场设立目标,则项目的决策和工程设计具有现实性,针对当时的产品市场,考虑5年到8年时间;但工程的使用期(设计寿命)达50年,甚至100年。则在工程寿命期中必然经常更新改造,必须持续地开发以适合新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竞争的激烈,产品周期愈来愈短,建设项目必须具有较高的再生能力和发展能力。
按照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的特殊性,它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包括如下内容:
1)项目产品和服务功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能长期地符合需求。建设项目的功能定位和设计不仅应能够满足目前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将来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科学技术进步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要求。
2)建设项目更新和进一步开发能力。建设项目应能低成本地、便利地进行功能的更新、结构的更新、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转向和再开发。
3)建设项目与地区经济的联合与一体化,能够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
4)具有防灾能力。包括有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和灾害防御能力,灾害的易损性和损失小,对灾害应急反应块,灾后恢复重建的可能性大等。
4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目标系统的层次性和思维模式

(1)上述目标之间存在着层次性,构成目标体系(见图1)。

(2)目标层次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
1)三大目标是基础性的,是出自于现实性的思维,是任何成功的项目所必须具备的。三大目标之间的内部联系是十分复杂的。过去人们曾经探讨过建设期工程的质量、费用、工期三大目标之间的关系。随着建设项目目标时间跨度的增大和内涵的扩展,上述三大目标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
2)使各方面满意是项目管理的理性思维,因为没有项目相关者的满意,项目很难顺利成功。项目相关者的满意度具有十分宽泛的内涵:首先必须实现三大目标才有可能使各方面满意;项目相关者各方的目标是多样性的,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项目的其他目标会有冲突,是不能都满足的,必须追求他们的目标的平衡;各方面满意的目标中也有与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
3)与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项目管理的哲学思维,具有较高的哲学内涵。它主要反映建设项目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是建设项目综合价值的体现。与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互相联系的,没有与环境协调,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
这些目标应能够分解到具体的项目阶段和各个组织单元,以能够对项目的各个阶段和项目组织单元进行目标管理。
(3)项目目标对项目管理的理论体系和管理方法有决定性作用,则全寿命期目标应有相应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见表1):
表1 项目目标、思维方式和管理理论与方法
层次 目标 思维方式 管理理论与方法
1 三大目标(功能、费用、时间) 现实性思维 三大控制、网络分析方法、质量控制方法、优化方法、工程经济分析方法、成本核算方法、概预算方法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2 各方面满意 理性思维 项目组织行为理论、组织协调、沟通、合同管理
3 与环境协调 哲学思维 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全寿命期的评价方法、互联网技术、建设项目的伦理道德、健康的历史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4 可持续发展


Table 1 project objective, patterns of thinking, management theory and method
5 结论
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目标体系要求项目的管理者(决策者)、其它项目参加者(承包商、政府机关、投资者、项目周边组织等)不仅要有现实性的思维,而且需要理性思维和更高层次的哲学思维,以对全社会、对历史负责的精神进行项目,既关注建设项目的现状,又注重建设项目未来发展的生命力,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本文提出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目标体系的概念,构造一个总的体系。对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目标体系的建立方法,目标体系的内部关系,各方面满意度指标、与环境协调状况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的优化和评价方法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nderson, Stuart D. Fisher, Deborah J. Rahman, Suhel P..Integrating Constructability into Project Development:A Process Approach.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0,126(2)
2M. Robert. Project Performance Control in Reconstruction Project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00, 126(2): 137~141
3 Gawthrop, Peter.Environment for specification, design, operation, maintenance, and revision of manufacturing control systems.IEE Conference Publication.Mar 1990:104-110
4D.K.H. Chua, P.K. Loh.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Different Project Objectives.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1999,5-6
5Kelly R. Tilford.Impact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on Construction Projects.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Jan2000,126(1):45-51
6Therivel R. And Partidario M.R. Introduction. In The Practice of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Lodon.1996(15)
7李祚泳,彭荔红等.基于GA优化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普适公式.系统工程. 2000,18(6)


--------------------------------------------------------------------------------

第一作者简介:陈光,男,(1962~),高级工程师,东南大学工程项目管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论文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津ICP备2000608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