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地铁车站建筑简介
【摘要】介绍德国2 座地铁车站建筑的模式,以期引发对我国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重视。
【关键词】地铁车站 建筑设计 简介
自从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于1983 年首先在英国伦敦建成以来,世界上共有117 个城市和地区修建了近6 000 km 地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提高很快,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密集度的提高,交通已成为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发展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势在必行。在这种形势下,当前我国形成一股地铁建设热潮。但由于我国地铁建设刚刚起步,在地铁建设方面经验不足,对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进一步搞好我国的地铁建设。
1 德国柏林Lehrter Bahnhof 车站( 1993 ~ 2000) 简介
Lehrter 车站是德国最重要的铁路枢纽站之一,选址在Humboldthafen 西部,即历史上著名的原Lehrter 车站。这项工程总占地达164 000 平方米 ,其中75 000 平方米 用于商业服务,4 300 平方米 用于铁路设施,19 500 平方米 用于运输和配送,月台占地面积35 000 平方米(图1) 。
图1 Lehrter 车站建筑图
Lehrter 车站建于从西至东的ICE 高速列车线路与另一条相似的由北至南的高速列车线路十字相交的地方。此外,还有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区域列车线、S2Bahn 线以及一条南北向的地下地铁链接线U2Bahn 由此经过,其中南北向的铁路线从地下15 m 深的隧道穿过; 东西向的铁路线则和现有铁路线的标高一样,高于街面10 m 。
Lehrter 铁路枢纽站年旅客流量预期约为3 000 万人,靠近Spreebogen 政府行政区域, 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同时它也服务于Berlin2Moabit 及其北部。车站建筑的设计受到了城市设计与交通规划的影响。长430 m 的东西向的月台上空盖满了精致的玻璃屋顶,穿透两栋象征着南北向地铁站的墙体。车站大厅位于两栋建筑墙面之间,宽50 m , 长170 m , 屋顶是与站台屋顶类似的玻璃顶。在车站大厅面向Moabit 和政府行政区域南面的入口设计了一种友好的入口形象。这样, 车站建筑作为一个车站的功能将政府行政区域与城市区域的功能链接起来。车站大厅地面上巨大的开口给地下月台提供了足够的自然光线,保证了良好的空间感和清晰的方向感。月台的设计基于桶形穹隆。两栋斜交的建筑墙体的主导形式通过一个高于街面4.4 m 的矩形基座统一于一体,形成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该公共空间在强调车站建筑孤立的外表的同时,在高架的平面上形成开放的服务区(图2) 。3 条45 m 高的建筑群沿一条70 m 长的线路东西向跨过,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服务设施、办公区和旅馆。有如钢结构的建筑墙体从建筑的立面外观就可以看出来,与桥的索缆结
图2 Lehrter 车站月台空间
构形成了一个整体。该设计旨在反映钢、光滑的月台玻璃走廊和建筑立面板层的网状结构的微妙结合。玻璃顶表现为边长为112 m 的正方形栅格群,每个栅格单元都有斜交索缆支撑。通过使用弓形、柱形和斜交索缆的混合结构,就形成了一个贝壳形结构系统,间距20~30 m 的支撑框架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所有这些都溶入了预应力索缆横梁中。
2 德国汉诺威2000 世博会Messebahnhof 车站( EXPO 2000 , Hannover ,1995 年)
Messebahnhof 车站被誉为“21 世纪的交通殿堂”, 并被认为是汉诺威2000 世博会展示的主题和整个城市区域的焦点。其设计手法继承了19 世纪的技术思潮,并受到了Joseph Paxton 所设计的水晶宫的影响(图3) 。大型、自由跨度的屋顶以一条南北向的轴线覆盖了站台。同时屋顶跨过铁道线与Munchner trasse 地区相接。那里有一个向东边开口的公共广场,作为绿地中心,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坐落在主站场的入口处,也相当于一个商业空间。车站的屋顶形式很娴熟地与建筑物不同部位的功能要求及其周围的城市空间相协调。不同视高的观察点之间的对话 向上或向下倾斜,与不同方向的交通流相融合,组成了一幕轻松的气
图3 Messebahnhof 车站结构外观
氛。它旨在创造“对未来的激情。白天,旅客将体验屋顶的网架结构,它的支架像金属丝般难以觉察,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视角来观察天空;到了夜晚,那光芒四射的拱顶则让人仿佛来到欢快节日气氛般的商贸市场(图4) 。
图4 Messebahnhof 车站内部结构
方形的网架元素呈对角线的方向排列,使屋顶形成具有完美载重特征的膜状壳。除了边缘处外,所有组成构件均是等长的,每个网架元素形成1.5 m 见方的框架。网格通过CNC 节点以不同角度固定,形成紧密的序列,中间没有任何断开。这种基本的穹形结构依靠周边有规律排列的边柱来支撑。位于层级排列中心上方的屋顶弧线给人以深刻的穹顶印象。通过竖直排列的呈放射状锚固短柱,屋顶稳固地抵抗住了外界的风、雪呈切线状或锯齿状的侵袭。这些预应力竖直联系柱相当于中介支撑物,通过传递屋顶承受力,减弱了外界的冲击力,从而也降低了建筑的维护成本。呈几何型或折面弯曲型的屋顶外表面,可以通过其上的平面玻璃造成眩目的反光;屋脊则形成了垂直的承重型架构线即母线,并呈间断式的重复出现;屋脊的桅杆以倍数级沿平面扩展开,基线和母线的几何形式是由屋顶的高度和表面面积所决定的。尽管具有巨型尺度和自由的形式,但这样的屋顶是比较容易建造的(所有的构件都是标准件即网格构件),它也能够方便地与相关联的部位组合(小而有效的小跨架) 。预拉伸的扁平网状架构(1.5 m ×1.5 m 的网格) 在交接处非常有效地固定,其节点是玻璃嵌板的固定点。为了通风,下方的屋顶开了窗,沿屋脊开窗则提供了永久的通风。风压和吸力跨过桶状穹顶,屋顶结构下的空气对流则归因于自然风和通过屋脊开口处逃逸的暖空气。此外,整个空间都贯穿着空气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