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技术风险管理确保地铁工程建设安全

   2006-04-29 中国路桥网 佚名 5650
加强技术风险管理确保地铁工程建设安全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交通压力日趋加大,一些特大型城市交通拥挤、阻塞的矛盾非常突出。发展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对缓解特大型城市公共交通压力,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地铁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在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安全隐患。在国内外地铁工程建设中,由于对潜在技术风险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以及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不足,管理不到位,在上海、广州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雄和新加坡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地铁工程事故,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地铁建设的技术风险控制工作已经引起工程界的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在不断深入。加强工程风险管理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现代社会,除了传统的风险因素外,更多、更危险的是所谓的“人为风险”。重大工程建设的风险就属于“人为风险”。现代社会的风险与传统的风险相比,具有更快、更强的扩散性和更大的易受伤害性,也具有更强的关联性。某些具体的技术风险会悄悄地转化、转变为其它风险,当风险不能及时得到控制时,它甚至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相关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原有的政府风险管理主要侧重于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对和恢复,而对突发事件的预测与预防工作做得不够。较重视事后的补救性管理,缺少对事件发生前可能性阶段的预防性管理。今后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当今社会,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使风险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政府应时刻强化风险意识,并在各类组织、社会公众中加强风险意识教育。 二要建立风险的全过程监控机制。政府管理既要加强对各突发事件爆发后的监控与分析,同时更要重视对风险前期的预防和管理,实现政府风险管理对政府危机管理的超越。三要实现风险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信息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必须充分利用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全方位地开拓信息收集渠道,尽可能在第一时间收集到第一手信息。应实时跟踪风险事件的进展,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为决策科学化提供前提保证。 四要建立反馈机制。必须高度重视反馈环节,建立灵敏、迅速的反馈机制。根据反馈信息,对决策前提进行不断的反思,及时调整方案。譬如,近几年来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国务院已制定了《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建设部制定了《建设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城市桥梁系统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等部门预案,目的是为下一阶段的预防工作做好准备。地铁与地下工程建设方兴未艾,潜在技术风险不容忽视 自上世纪60年代北京建成第一条地铁线路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地铁建设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据了解,目前我国有18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根据建设部质量安全司今年6月的统计,全国试运行、试运营和正式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是422.52公里,其中地铁187.52公里,轻轨235公里;正在建设并将于近期投入运行的线路总长是287公里,其中地铁211公里,轻轨76公里。 与一般地面工程相比,地铁建设项目有几个特点:一是建设规模大,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一般有百余公里至数百公里。二是技术要求高,几乎涉及到现代土木工程、机电设备工程的所有高新技术领域。三是建设周期长,单线建设周期要4-5年,线网建设一般要30-50年。四是投资大,每公里造价达3-6亿元,线网建设则需要数百亿元。五是系统复杂,要考虑轨道交通工程的策划、建设、运营、资源利用的关系,项目管理涉及的管理要素繁杂。六是项目质量要求高,技术复杂,技术风险大。地铁与地下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建设中的技术方案和机械设备、以及周边环境(包括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土木工程中最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在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建设地铁,往往要穿越已有复杂的地下工程,受到的约束条件很多,而有些从事地铁设计、施工的单位还是第一次涉及这一领域。如何有效控制技术风险已成为工程界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任务。严格执行现行审查制度,不断探索新方法和新机制,切实加强技术风险控制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对拟建和在建的城市地铁工程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继而进行风险控制十分必要。据了解,风险管理在地下工程的应用研究在美国、欧洲已相当普遍,有些国家甚至已编写出隧道工程风险管理的规范。而这项工作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但发展速度很快,水平提高迅速。特别是近两年,各地新建地铁项目都进行了风险评估工作,对既有地铁的安全现状评价也正在开展。据了解,上海沪崇通道、北京地铁5号线、10号线等项目的风险评估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日前,建设部已委托土木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就地铁与地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进行研究,编制《地铁与地下工程建设技术风险控制导则》,待条件成熟,再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推动地铁工程技术风险管理工作的发展与提高。 为了保证重大工程的质量安全,建设部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审查制度,包括《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各地铁建设单位在地铁建设中要严格执行这些制度。 除了这些既有制度,还要引入保险机制,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责任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一种手段,在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占据着30-45%的份额,在全世界的保险市场上平均占有10%左右的份额。在我国,《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从事工程建设的各类主体规定了明确的质量责任,这些法律规定的民事赔偿责任急需通过责任保险等手段给予落实。我国工程保险市场急需培育和规范,这已引起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建设部多次开展调查研究,推行设计责任险和工程质量险工作已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建设部即将与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工作的意见》,全面启动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工作。切实加强地铁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确保地铁建设安全 2003年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铁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做好地铁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安全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特别是有地铁建设项目的城市,要按照《意见》的要求,加强对地铁建设的管理,确保地铁建设和运行安全。拟建地铁的城市,必须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科学合理地选择轨道交通模式和确定线路,要进行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初步设计是地铁项目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必须按照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进行设计。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地铁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的指导与监督。地铁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进行。对于包括涉及安全问题在内的重大设计变更,建设单位必须报原初步设计审批部门备案。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按规定进行审查。地铁施工单位对影响周边建筑物与水、气、电、通讯管线安全的情况要预先进行充分考虑、研究,对可能影响结构稳定性和施工安全的重要施工工艺和专项施工方案要组织专家论证、审查。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地铁建设项目的监督,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督,确保安全。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还要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给予高度重视。要科学制定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做到浅层、深层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有序地开发,做好城市建筑空间与地下交通的结合。注重环境设计,研究地下空间的舒适性、方位感、安全感和耐久性等技术问题。加强复杂地质条件的超前预报技术研究,提高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率和可信度。引进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改善施工作业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施工水平。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地铁工程,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的地铁与地下工程开发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任重道远,但是,几十年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实践造就了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特别能战斗的中国工程建设队伍。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把我们的地铁建设成世界上最安全、最适用、最经济的地铁工程,为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论文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津ICP备2000608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