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建议

   2006-04-29 中国路桥网 佚名 6760
湖南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摘要:文章认为湖南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在国内占据领先地位,相关配套产业对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十分突出,但主体企业和配套产业各自独立发展,未能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因此,通过项目方式带动产业重组,构建核心企业将加快湖南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湖南的核心支柱产业。关键词: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湖南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湖南在推行“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把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列入湖南省优势产业发展规划,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资源分散、缺乏整体竞争优势、产业带动效应不明显、机制不顺等诸多问题。如何整合既有资源,加强企业合作,逐步聚合形成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实力,带动湖南整体工业发展成为发展湖南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湖南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以项目方式带动产业重组,构建核心企业,把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成为湖南核心支柱产业的建议。1湖南发展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优势 轨道交通包括城际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有轨电车)两大体系。国内外轨道交通工程一般由技术装备的车辆、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轨道、机务等专业和土建工程共同构成,其中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主要指车辆、牵引供电)是其中的主导产业,大约占到轨道交通工程总体造价的40%左右。下面笔者将对湖南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在市场竞争中的主要优势加以分析。1.1主导产业的综合实力位居前列 湖南轨道交通制造业现有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时代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湘潭电机集团3家主体企业。此外,株洲车辆厂是我国专业生产铁路货车的核心企业。3家主体企业共有员工2.45万人,资产总值69.05亿元,2004年销售收入为53.8亿元,实现利润21.6亿元,与全国其他轨道交通设备企业比较,2004年株洲电力机车厂的产值占全国著名的4家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厂总产值的31.3%,员工占总数的32.1%,城轨生产能力仅次于长春客车厂。1.2城轨车辆制造在全国具有优势 株洲电力机车厂是城轨车辆设备国产化定点企业,其生产的地铁车厢在全国有较大知名度。该厂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引进车体、转向架等关键技术,大大提高了企业地铁制造实力,从而一举取得上海轨道交通明珠线二期和广州地铁3号线68列共288台、总金额超过30亿元的地铁车辆制造合同。湘潭电机集团1991年试制出我国第一台C型轻轨车,2000-2003年,结合长春市轻轨线工程,中标研制成功18辆Q6W-1型六轴双绞接70%低地板轻轨车和10辆4轴有轨电车,交付长春投入营运。在运行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得到了用户的肯定,成为我国第一条运行良好、具有真正现代化意义的城市轻轨线,时代集团在香港地铁辅助变压器等设备招标中多次中标,体现了企业在这一领域中强大的技术实力。1.3科研水平及人才储备实力突出 3家企业在各自的产品领域中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人才优势,3家共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科技专家42人,拥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才超过500人,3家企业都拥有各自的博士后工作站及各类技术中心和科研开发机构。株洲电力机车厂已建立国内唯一国家级的轨道电力牵引技术中心,曾先后研制生产出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和第一台高速电力机车,其机车牵引传动力系统及监控等辅助系统在国内居于技术领先水平。株洲时代集团是国家变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拥有近20项发明专利,近年来通过技术改造,科研试验、信息化管理手段及工艺装置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湘潭电机集团则拥有全国唯一的部级牵引电气研究所,是全国电工行业标准制定单位。1.4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支撑实力强 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原长沙铁道学院)的铁路综合技术、国防科大的磁悬浮技术都对3家主要企业提供坚实的科研支撑。南车集团株洲车辆厂的货车及工程车辆,铁道部株洲桥梁厂的轨道交通专用桥梁,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的工程机械,南车集团电机公司的牵引电机,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的勘测设计,湖南路桥和湖南建工的工程施工、华菱的钢铁产品等,也能为3家企业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 另外,3家企业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都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株洲电力机车厂生产出了我国的第一辆电力机车,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国内电力机车的唯一生产厂商;株洲时代集团则为我国所有的电力机车提供牵引传动系统及安全监控系统,是机车电传动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湘潭电机集团则是我国第一条地铁的牵引电气提供商和第一条真正现代化意义的城市轻轨线的整车制造商。这3家企业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所拥有的技术实力和历史积淀是国内任何其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2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存在的问题2.1缺乏核心企业的领导作用 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主导产业产生的吸附效应,作为湖南轨道交通制造业主体的3家企业,虽然在技术能力、产业规模等方面都具有业内领先的水平,但由于缺乏核心企业的领导,企业各自独立发展反而在总体上没有体现出湖南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所具有的优势,在由国家批准立项并且已经落实招标采购计划的9个城轨项目中,3家企业加起来的市场份额还不到12%,这与湖南在这一领域的实际能力不成比例。2.2资源分散 湖南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虽然基础很好,但生产和研究均较分散,资源、技术和人才的分散,没有形成合力。3家主体企业在实施轨道交通车辆国产化过程中,分别承担着多项国债技术改造项目,而这种项目资金除国家注入少量资本金外,绝大部分由企业自行筹措和贷款,项目实施中资金缺口较大,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如株洲电力机车厂承担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建设项目和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及电动车组产业化项目的3.3839亿元的总投资中,自筹资金1.6639亿元,占49.2%,银行贷款1.37亿元,占89.7%,两者合计占40.5%,),其他资金来源(中央财政、南车集团、省引导资金等)仅占10.3%。2.3机制不顺 湖南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的3家主体企业目前由国家、省两级国资部门直接管理,但业务上受铁道部的影响,另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条块分割,铁路、城市政府、建设部门各行其是,提高了轨道交通规划、投资、建设过程中的协调成本,阻碍了上述3方之间必要的合作。尽管轨道交通设备是一个技术高度关联的产业,但各相关企业的技术并没有共享,如时代集团的电传动技术就没有应用到湘潭电机,而湘潭电机的电机技术也未用于株洲电力机车厂的电力机车上,各相关企业之间缺乏相互联系。2.4产业带动效应不理想 按照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应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由大量产业联系紧密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形成空间上的聚集,并能保持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现代轨道交通技术涉及到信息装备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先进输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型环保装备技术等专业,属于高科技产品,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体现。从轨道交通工程项目采购内容来看,包括了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4大优势产业,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电站及输变电成套设备中的3大产业,加上构建物流体系以及时代、湘潭电机的电动车项目,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就涵盖了湖南机械装备制造的全部优势产业,这样将直接带动湖南省整个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湖南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剂,遗憾地是,湖南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目前仍是相对独立的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联系并不紧密,更谈不上产业的拉动效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远不如钢铁、机械、有色等行业,这与其实际潜力实在是相距甚远,必须尽快加以改变。2.5市场竞争激烈、主体企业市场地位急剧下降 随着南车、北车集团的建立,国内的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两大集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在极力打造完善的产品体系,无论是在两大集团之间还是集团内部企业之间都形成了激烈的竞争,随着铁路市场的逐步放开,民营企业也进入到这一领域参与竞争,并依靠自身的灵活机制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湖南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优势发生动摇,市场地位急剧下降,株洲厂和株洲所的市场份额由独占市场下降到不到60%,许多细分市场甚至不到30%,而具有中国“电工产品摇篮”美誉的湘潭电机受到的冲击更大,已在市场中处于劣势。3加快发展湖南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建议3.1落实产业重组方案,造就核心企业,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面临的威胁超过机遇,不迅速确定对策采取行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将会迅速滑落,优势将转化为劣势。对此,政府应该高度警觉,从带动整个湖南工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抓紧时机促进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重组,通过调整产权关系造就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核心企业,带动相关企业共同发展,达到资源共享、能力互补、优化格局、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效果,形成湖南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方面的整体优势,使湖南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通过主动变革维护市场地位,提升核心竞争力,顺应国内轨道交通发展的大好机会,不断发展壮大,构建湖南核心支柱产业。3.2确定工作责任的主体,安排专项运作资源 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组不仅是湖南省的事情,同时涉及到国务院国资委和铁道部、涉及到国家交通装备产业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变革,难度大,工作涉及面广,权利、利益关系复杂。任何一种重组方案都将经历地方政府和中央部委的博弈,严格规范的程序,耗时费力,因此,应建立专项工作的组织机构,安排专项人、财资源,建立工作责任制度,加速该项工作的进展。3.3启动长株潭城际轻轨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形成 轨道装备产业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形成产业集群的纽带,所以,通过本地项目的带动,使得相关的产业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自愿地聚集在核心企业周围,有助于新的产业集群尽快建立经营体系,积累项目总体运作经验,形成业绩基础,对参与产业重组的各方也是一个现实的利益驱动因素和信心支撑力量。参考文献:[1] 瞿强,产业簇群与城市竞争力分析[J].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2] 梁宏,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 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译.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4] 袁乾培,加快发展湖南轨道设备制造业的若干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04-11-30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论文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津ICP备2000608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