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优先以人为本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2006-04-29 中国路桥网 佚名 6660
公交优先,以人为本,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2005·上海轨道交通国际论坛”侧记 2005年11月13日,由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05·上海轨道交通国际论坛”在上海国际贵都大酒店举行。来自国内外的140多位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理事会成员单位的代表参加了这次论坛。 在论坛开幕式上,两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铁道企业管理协会会长、铁道部原副部长王兆成,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翊民,日本海外铁道技术协力协会高级顾问、原会长冈田宏,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应名洪,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副局长五一等在主席台上就座。上海铁路局常务副局长陈国芳、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晓峰、广州地铁总公司总经理卢光霖、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孝均金、南京地下铁道总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陈光等领导和专家也参加了本届论坛。论坛分别由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副局长五一和《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社副社长张冠增教授主持。开幕式上强调论坛宗旨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应名洪首先代表主办单位对前来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应名洪说,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日前又作出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批示。为了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发展轨道交通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具体工作中,我们把本届论坛的主要任务确定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全局,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体系”。 应名洪说,交通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以人为本,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等先进理念已逐步成为共识;公交优先,建设大容量快速交通体系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建设和谐社会的交通注解。当前,在交通建设的实践中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如都市群与交通系统的构建,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体化,轨道交通先进技术装备的国产化,轨道交通网络化、规模化带来的资源共享要求,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和回答。应名洪希望通过“2005·上海轨道交通国际论坛”,共享各位的宝贵经验和体会,为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事业的快速、有序发展而共同努力。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在致词中说,“加快发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交通发展战略,也是我们交通界人士的光荣使命。今天来自国内外的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界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交流成功经验,同时对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研讨,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可以指导实践。 周家伦说,同济大学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理念,学校始终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城市、区域的发展之中。近年来,瞄准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政府、企业界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支持下,学校对学科链与产业链结合进行了大力探索。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就是如此。围绕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事业、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内外同行的支持下,学校在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和技术装备国产化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今天的论坛,既是研讨行业发展的学术盛会,同时也将为同济大学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深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论坛开幕式上还宣读了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给本届论坛发来的贺信。贺信全文如下: 我热烈祝贺“2005·上海轨道交通国际论坛”的顺利召开!我相信,“论坛”在中外与会专家、领导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并取得圆满成功。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要会议,我们要认真学习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可持续发展轨道。五中全会精神,应该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改革中得到贯彻落实。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各种交通方式实现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有机衔接,从而构建高效运行、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而共同努力。 由于我无法来沪参加这次论坛,写了以上这些话,作为我的简短发言,并借此表达我对参加论坛的各位同行和朋友们的最良好祝愿。 周干峙院士畅谈公交优先两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的《公交优先与城市规划》主题演讲,在论坛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对此,2005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记者王晓东的报道,全文如下: “现在大家在讲‘无纸化办公’,借用这个概念,我们应积极推广‘无交通活动’,如网上办公、网上会议、网上购物等,努力减少可节约的出行量,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今天上午,在2005上海轨道交通国际论坛上,两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呼吁。 上海轨道交通国际论坛是由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上海申通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社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与会学者及企业界人士就公交优先与城市交通规划、铁路中长期规划与投融资体制改革、我国轨道交通网的结构与技术特征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在谈到城市公交优先的问题时,周干峙指出,这些年,我国的城市交通和城市公交体系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全国660个城市近5亿人口,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大约为8.2辆,北京等城市更是达到近20辆。另外,有10多个城市正在运行或者规划建设轨道交通。但是,在另一方面,一些城市的交通依然十分拥挤,有的城市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更加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城市居民出行量增加非常快,远比交通设施可承载量的增加要快。二是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活动量远多于以前,“交通越方便,人跑得越多,‘耳目’延长了,‘人腿’也更长了”。三是一些人交通观念滞后,“私家车之梦”在影响着人们。我国汽车产量达到第一个100万辆用了40年,第二个100万辆用了8年,第三个100万辆用了2年,第四个100万辆用了不到1年,今年小汽车销售量将达到220万辆。四是尽管公交车也在增加,但人们出行中公交所占比重却在下降,从过去的80%下降到50%,有些城市只有20%。同时,公交车运行里程虽然在增长,但效率低下,车速越来越慢,有些城市公交车时速不到20公里甚至更低,连自行车都赶不上。 周干峙指出,必须认识到,公交优先本质上是人民优先、大众优先,“这不只是技术政策,更重要的是社会政策和政治原则,也是和谐社会、健康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此,他提出建议:城市总体规划、市域规划首先要做好城市交通规划。城市建设不要“摊大饼”,要使交通流便于“聚”和“散”,避免钟摆式的不均匀交通流;要建立包括步行、短途交通、中长距交通以及各种交通工具相互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大运量交通设施建设;对大运量公共交通,特别是公共汽电车要给予补贴,提高服务质量、运行速度和舒适程度,提高公交在客流量中的比重;要有车辆管制规定,如在城市中心区域或特定地区设定禁止小汽车通行、禁止停车等限制,这也是公交优先的体现。 周干峙还提出,要积极促进绿色交通工具的发展,如电动汽车、直线电机轨道交通、中低速磁浮、新式有轨电车,包括电动自行车等等。“自行车不能丢,尤其是电动自行车。它是一种健康的、节能的、环保交通工具。如果能做到可以折叠,便于携带,就可以解决出行中两端的问题,与其他短途交通工具相配合。” 2005年11月14日《文汇报》第2版也刊登了该报记者江世亮、王勇对本届论坛采写的报道,标题是“针对‘国内大城市交通拥堵状况突出’专家建议:加快轨道交通为主的大运能交通建设”,并特别报道了周干峙院士的“缓解交通难十大建议”。即: 1.做好决策和框架性的城市交通规划。城市形态和城市交通一开始就紧密结合,发挥系统、集约、综合的优势,交通流要便于“聚”和“散”。 2.建立从步行、短途交通、中长距交通以及多种交通工具相互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 3.努力减少可节约的出行量,推广与无纸办公相应的无交通活动,如网上办公、会议、购物等。 4.大运量公共交通,特别是公共汽电车给以补贴。提高它的服务质量,运行速度、舒适度,提高公交在客流量中的比重。 5.千方百计增加路网密度,在干路网中增加支路密度。 6.加快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大运量交通设施建设。 7.搞好城市客、货流的交通枢纽建设,在交通节点上要便于换乘,力争做到同站台换乘、零距离换乘。 8.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建好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GIS线路管理系统、GPS卫星定位导向系统以及车辆自动调度系统等等,提高运营效率。 9.要有车辆运行管制规定。如在中心区和特定地区设定禁止小汽车穿行,禁止停车等限制,这也是公交优先的体现。 10.积极促进绿色交通工具的发展,如电动汽车、直线电机、中低速磁悬浮、新式有轨电车以及电动自行车等的推广应用。王梦恕院士呼吁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地铁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发表了《降低工程造价,加速地铁修建势在必行》的演讲。王梦恕院士说,从我国可持续战略出发,大力开展地下空间、地下铁道工程的建设是21世纪的发展方向。王梦恕认为,在土建和设备的费用比上,根据国际惯例,一般是土建费比设备费为6:4比较合理。土建工程是百年大计,尤其地下工程是不可逆工程,修好后再进行改造成本很高,而且其使用寿命长达100年,所以,优质建成地铁土建工程非常重要,而设备的使用寿命一般5~10年就要更新换代,车辆寿命可能长些,也超不过20年,因此,正确处理好土建和设备费用的比例关系非常重要。 地铁建设要遵守的第一原则应是“安全、可靠、适用、经济、先进”的十字方针,而且先后次序不允许改变。遵守的第二原则应是设备低投入,运营高产出,因设备固资投入大,寿命短,每年折旧费就很高,这样就提高了今后地铁的运营成本,造成很难盈利的局面,而土建的寿命很长,折旧费低,对运营费用的影响不大,这正是现在强调的设备必须70%本土化的原因。在压缩设备投入费的同时,占工程总投资60%的土建工程是否还有下降的可能,是结构专家需要研究的问题。 王梦恕院士说,合理选择节能的施工方法、降低地铁土建工程的造价,其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合理地降低地铁土建的规模,二是从结构设计方面、施工方法上进行优化。此外,王梦恕认为地下15~20m的地铁车站处于常温带(15℃左右),车站不需要设置空调,车厢内因人多应设置通风系统,使车厢内外空气流通就可,部分城市的地下车站可以考虑取消屏蔽门。他的发言给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众专家各抒发展良策 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副局长五一在“巴黎RER线与上海R线的对比研究”的讲演中指出,巴黎RER线与上海R线在功能定位、线路特点及其运营模式等方面均具有较大差别,因此在确定上海R线的建设与运营模式时,应根据上海R线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建议对上海R线的分段运营模式与贯通运营模式进行深入探讨;贯彻“以人为本、按需设置、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车站分布基本理念, 尽量避免刻意追求大站距车站分布;并在郊区范围内增加市郊铁路制式的支线。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王惠臣在“中国铁路发展与投融资改革”的演讲中,首先介绍了中国铁路发展现状:尽管中国铁路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我国铁路的发展总体上还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2004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了中国铁路网中长期建设目标和发展蓝图,即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目前铁路正处于全面深入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进一步深化投融资改革。这就是说,一方面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形成多元投资的格局,确保《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顺利实施和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翊民作了“我国轨道交通的网络结构及其技术特征”的演讲;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顾伟华作了题为“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与资源共享”的报告。这两个报告已在本期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阿尔卡特交通自动化部亚太区副总裁兼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交通自动化部总经理PatricDECOCK先生作了题为“列车控制技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的演讲。他提出,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技术(CBTC)的主要优势包括保障行车安全,提高运输能力,降低基建成本,降低运营、维护、升级、扩容成本等方面。阿尔卡特已为温哥华、底特律、伦敦、香港等城市的轨道无人驾驶系统提供服务,并在九广铁路西线等线路上采用了CBTC技术,已取得了良好效益。 江苏省太仓市委书记程惠明演讲的题目为“以工兴港,以港兴市,接轨上海,服务苏南———太仓如何成为接轨上海的‘排头兵’”。程惠明说,长三角轨道交通网的建设是大势所趋,也是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太仓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始终以上海卫星城进行定位,并得到了江苏省、苏州市的支持与认同。程惠明呼吁将上海11号轨道交通线北端从嘉定城北站延伸至相邻的太仓陆渡镇,在陆渡镇规划建设一个大型的停车换乘站,使公路交通与轨道交通在上海市外实现衔接和分流,从而缓解公路车流、减少上海市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该建议能够引起各界广泛的重视、认同与支持,并早日付诸规划建设。 广州地铁2号线的建设与创新,荣获了200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因此,本届论坛组委会特邀广州地铁总公司总经理卢光霖到会作了题为“技术创新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的专题报告。 本刊的热心读者、浙江省玉环市的杨宗林同志在论坛上用多媒体演示了他的大胆设想———单人车厢高架轨道列车及其网络。即利用绿化带和人行道上部空间建设单厢列车系统,每一单厢列车的最大容量是25人,每个车厢1个人,旅客通过智能IC卡进入客车。按照初步估算,单厢列车系统每公里的造价只要700万元,远低于地铁和轻轨的造价。该系统可以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补充。他的独特创意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此外,本次论坛还邀请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交通技术集团华东华中区总经理王国平,日本日中科学技术文化中心会长、原法务大臣野泽太三,日本欧姆龙中国本部社长皆川泰平,美国博思艾伦咨询有限公司总监周文生,英国西屋轨道系统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DavidMott等也在论坛上作了发言。在一天的会议中,中外专家就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营各个领域的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论坛办得很成功,参加会议很有收获。 11月14日,在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铁道企业管理协会会长、铁道部原副部长王兆成的带领下,与会专家考察了名列全国百强县市前10强的太仓市与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港,受到了太仓市党政领导的热情接待。太仓市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诱人魅力给与会中外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14日下午,本届论坛在太仓市圆满落幕。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论文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津ICP备2000608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