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地铁设计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2008-08-15 中国路桥网 佚名 9250
我对地铁设计中几个问题的看法梁广深【摘要】 本文对如何看待地铁预测客流量,北京地铁客运量增长缓慢问题,关于跑40对通过能力问题,以及远期列车编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预测客流量有不确定性,在设计中应留有余地。票价高是制约北京地铁客运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地铁列车采用动车、拖车混合编组,启动、制动加减速度低,加上终点站返返能力制约,无法跑到40对通过能力。根据发达国家地铁列车编组逐渐加长的发展史,现在不应该缩短在建项目远期的列车编组长度。【关键词】客流量、通过能力、列车编组、留有余地。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目前,对地铁设计中的几个重大技术问题,如远期预测客流量、地铁现状客运量估价、通过能力跑40对、以及缩小远期列车编组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同意见。对这些重大技术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合理的解决,势必影响我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的健康发展。 为此笔者愿就此问题发表一点拙见,作为引玉之砖,以期引起业内同行们的关注和思考。2 预测客流量分析 目前在对快速轨道交通项目评审中,部分专家往往认为预测的远期客流量偏大,要求压缩远期预测客流量,缩小列车编组长度。对此我想从客流预测的机理上发表一些看法。2.1 预测客流量在轨道交通设计中的作用 预测客流量是进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它是确定系统的总体建设规模,机电设备容量,车辆配置,系统运输能力,以及工程分期建设的依据。 但由于各种条件制约,目前客流预测结果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业内人士也有不同看法。2.2 客流量预测的基础资料 当前进行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使用的基础资料有两类:一类是城市近十几年来的统计资料。包括城市人口数量、国内生产总值、历年公共交通客运量、居民出行OD、出行方式等。 另一类是未来第十年的城市总体规划资料。如城市规划人口、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城市道路网规划、公共交通规划、地铁沿线的土地利用和开发规划等。2.3 客流量预测方法 现在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都是采用交通流四步法:即按出行生成、出行分布、出行方式划分和交通流分配四步进行预测。 客流预测,首先根据城市既有资料的特征因子,建立和较核数学模型。然后代入未来第十年的城市规划参数,进行城市未来第十年的交通量预测。在此基础上,用趋势外延法进一步进行初期、近期和远期城市交通量预测,并由此预测快速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站间OD、车站上下车人数、以及区间断面客流量等数据。2.4 如何看待预测客流量2.4.1预测客流量有不确定性 从客流预测原理看出,在预测模型中对各因子的取值大小,直接影响预测客流量的大小。未来城市总体规划的变更或实施滞后,也会影响预测客流量大小。 另外,客流量预测的时间跨度长达30年,预测使用的城市规划资料又与客流预测年限不吻合,这就必然会造成预测误差。其预测结果有一个置信度范围。因此,我主张在设计中不要把预测客流量看的太死,对系统运输能力应该留大不留小。为以后可持续发展留有余地。2.4.2预测客流量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 客流量是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生活活动的产物。它会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增加。 (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批骑自行车的乘客会转乘公共交通上下班。 (2)由于城市面积的扩大,地铁线路向郊区延伸,扩大了它的服务范围和吸引量。 (3)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批农业人口涌进城市经商和做工,使公共交通客运量增加。 (4)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和城市道路堵塞,迫使乘小汽车的人在郊区换乘地铁进城上班。 看一看已有百年地铁历史的发达国家,仍在不断地扩建地铁网络、现在地铁车内拥挤不堪,甚至要用人推送的现状,就说明了这一点。2.4.3 预测客流量是否总是偏大 有人提出现在地铁预测客流量普遍偏大,要求压缩。上海的例子并非如此。1999年4月,上海市为进行地铁1号线北延伸段设计,委托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对1号线的客流量重新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延伸后的1号线(莘庄至泰和路站)到2005年,全日客运量为68万人次,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为2.18万人次。 上海地铁1号线2001年平均日客运量为42万人次,节日达60万人,高峰小时断面客流量为2.4万人次。由此可见上海地铁1号线新预测的客流量,小于2001年的实际客运量。3 我国地铁现状客运量分析
图1 北京地铁客运量统计表 现在有人经常说北京地铁1号线运营30年,高峰小时断面客流才达到2.5万人次。于是拿北京地铁类比,认为一些正在筹建项目的远期预测客流量偏大,要求压缩。我经过对北京地铁、上海地铁的实际客运量调查研究之后,有不同看法。3.1北京地铁客运量分析 北京地铁1号线于1971年开通,已有30年的运营历史。北京环线地铁于1987年12月投入运营,也已运营了15年。目前北京地铁全日客运量为150万人次(其中有月票近18万张)。地铁1号线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量约为2.5万人次,行车间隔为3.5分钟。 北京地铁采用人工售检票。1987-1995年单程票价为0.5元,月票每张18元。1996年1月,单程票改为2元,月票改为40元。1999年12月单程票改为3元,地铁专线月票改为50元,地铁与公交通用月票为80元。 从北京地铁近13年的统计表可以看出,在1987-1995年票价为0.5元时,地铁的客运量增长率一般在10%左右。1996年、2000年的两次客运量大跌落都是由于车票涨价引起的。1996年1月票价由0.5元改为2元,当年的客运量减少1.18亿人次,折合每天减少乘客32.3万人次,降幅为21%。1999年12月票价由2元改为3元,2000年的客运量又减少了6千万人次,折合每天减少乘客16.4万人次,降幅为12.2%。3.2 上海地铁客运量分析 上海地铁1号线于1993年建成,运营9年来客运量增长很快。目前1号线的票价分为2元、3元、4元三种,1号线换乘2号线的票价为5元。 从地铁1号线的客流统计表可以看出,1993年地铁1号线试营业期间,票价为5元,年客运量为108.7万人次,1994年 月票价改为2元、3元,当年客运量达到469.1万人次。增长了4.3倍。从1995-1998的4年中,地铁1号线的客运量平均每年增长25%。
1999年3月1号线的票价调为3元、4元,使当年客运量减少了1685万人次,折合每天减少乘客4.6万人次,降幅为13%。 图2 上海地铁客运量统计表3.3 制约地铁客运量增长的因素3.3.1车票价格 通过对北京地铁和上海地铁实际客运量的分析说明,车票价格是制约我国地铁客运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地铁票价每涨一次其客运量就下跌一次。由于票价高,使大批乘客被拒之地铁门外。例如北京地铁环线的票价为3元,在地面上与其并行的44路汽车票价为1元。结果44路汽车的客流量很大,而地铁的客流却不那么火爆。地铁1号线也有类似情况。 目前北京地铁的专线月票为50元,地铁与公交通用月票为80元,因企业改革地铁公司不再增发新的地铁月票。近日报纸披露,黑市上一张地铁月票的价格已经炒到1000元。这说明还是有很多人想少花钱乘坐地铁上班,如果把北京地铁的票价降到可与公共电汽车竞争的水平,我相信地铁的客运量定能大幅度增加。3.3.2 职工收入水平 经济条件是职工出行选择交通工具的基础。这与我国职工收入低密切相关。北京市2000年全市职工的平均工资为15726元,低收入职工的月工资不足千元。花3元钱买一张地铁票相当于职工收入的1/200-1/300,这自然会使他们对地铁望而却步。而在香港和其他发达国家,乘一次地铁的票价只相当于其收入的1/1000,甚至更低。乘坐地铁出行的比例就高。 因此,目前我国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不高,是制约地铁客流量增长的第二位因素。3.3.3地铁线路网规模 地铁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的作用与线网规模有密切关系。凡是地铁线网发达的城市,地铁就起着骨干交通的作用。现将2001年8月英国卫报发表的世界六大地铁概况摘录如下: 世界五大地铁概况表 表1
城市指标巴黎(普通地铁)莫斯科东京纽约墨西哥
第一条线建成年份19001935192718681969
线路条数1411122511
线网长度(公里)2102642851055159
车站数量297162209468175
单程票价8法郎5卢布160日元1.5美元1.5比索
日客流量(万人)440900700470420
北京地铁目前只有2条线,直达性较差,大部分乘客都要经公共交通换乘才能到达目的地,在城市交通中起不到骨干作用,也是影响客运量增长的一个原因。3.3.4 政府宏观管理 北京地铁客运量增长缓慢,与政府的宏观管理有关系。如果政府职能部门对全市的公共交通有一个合理的调控规划,变无序竞争为合理分工。地铁的客运量也会大量增加。 2001年上海市政府因打浦路过江隧道能力紧张,取消了几条经该隧道开往浦东的公交车路线。鼓励乘客坐地铁2号线过江,并规定在黄浦江两侧乘车在4站以内的票价为1元。这一调控为地铁2号线增加了一大批客流。3.3.5 城市基础设施条件 城市基础设施也是影响地铁客运量增长的一个因素。北京的城市道路网较发达,公交车的营运速度不算低,能满足职工上下班要求,许多人选择公交车上下班。 上海的城市道路网先天不足,堵车严重,公交车不能保证职工的上班时间。而上海地铁因速度快、准时,成为上班族的首选交通工具。尽管上海地铁的票价比北京地铁高,乘坐地铁的人还是越来越多。上海地铁1号线才运营8年,高峰断面客流量已达2.4万人次。 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应该注重总结我国新建地铁的新鲜经验,而不是老回头向后看。因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模式肯定与过去30年的发展模式不同。4 关于40对通过能力问题 新修编的《地下铁道设计规范》,将地铁的通过能力提高到每小时40对。对此我是有疑虑的。目前世界上有近百座城市建成了快速轨道交通,其中只有俄罗斯的莫斯科地铁,圣彼得堡地铁,跑到了每小时40对列车以上。东京地铁最高跑到32对,香港地铁近几年花7亿港元资金改造信号设备,也只能跑到34对列车。并认为行车密度再增加的可能性很小。 有专家认为,地铁跑40对通过能力要具备以下条件: (1)信号的设计间隔应达到75秒 信号是保证列车运行安全的设备,列车要跑90秒的行车间隔,信号的设计间隔应达到75秒,作为调度员调整运行秩序的余量。目前最新的信号设备区间可以跑到75秒。 (2)列车的起动、制动加减速度要大 地下铁道站间距短,列车起动、制动频繁。要跑40对能力,列车的起动加速度应达到1.0-1.1 m/s2,制动减速度不能小于1.2 m/s2 。莫斯科地铁采用全动车编组,车辆的起动、制动加减速度能达到上述条件,已经跑到了40对、45对。 欧美各国和我国在建的地铁,全部采用动车、拖车混合编组,列车的起动加速度约为0.8 m/s2左右,制动减速度在0.9 m/s2上下,因此这些地铁没有一个能跑到40对。 (3)列车停站时间不能超过25秒 列车停站时间是限制车站通过能力的重要因素。要跑40对能力,列车的停站时间不能超过25秒钟。莫斯科地铁车内每平米余富面积站立4.5人,加上列车间隔较短,上下车的人不太集中,其停站时间就短。 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车内每平米余富面积站立6个人,要缩短停站时间很困难。 (4)折返站通过能力是最终制约因素 折返站的通过能力,是最终限制系统通过能力的环节。经过几家设计单位按移动闭塞信号和折返站配线计算,4辆以上编组的列车,其折返站的最大通过能力不超过每小时34对。 总而言之,正是由于上述条件制约,使绝大多数城市的地铁都跑不到40对通过能力 。 有同志说,里尔地铁可以跑到每小时60对列车。据我所知,里尔地铁属于新交通系统.其车宽2.05m,车高3.2m。采用胶轮车和无人驾驶。列车由2辆车组成,长25.6m,列车定员为130人,系统运输能力约8000人次,它和我们讨论的大容量地铁是两回事。 法国人能使里尔地铁跑60对,却不能让巴黎地铁跑40对,这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 笔者认为,像通过能力这样的重大技术问题,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进行专题``论证,再进行现场实际测试,取得成功之后再推广较为稳妥。5 关于远期列车编组问题5.1 国外地铁列车编组的发展趋势 在地铁设计中,有些专家极力要求新建地铁缩短列车编组数量,这不符合世界地铁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各国地铁列车的编组数量经历了一个由短到长的发展过程。请看,东京地铁列车编组由4辆发展到6、8、9、10、12辆;汉城地铁由6辆发展到8、10辆;莫斯科地铁由6辆到8、9辆;巴黎普通地铁由5辆到6、8辆;地铁快车线由4辆到6、 8、9辆。5.2 改善乘车舒适度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地铁设计都是按车厢内每平米余富面积站立6个人计算,乘车条件要差一些。欧洲地铁规定每平米面积站立4个人,莫斯科地铁规定为4.5人。想通过提高舒适度,吸引更多的乘客乘坐地铁。 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带空调的公共汽车已很普遍,新建地铁车站也增加了空调,由此改善地铁乘车舒适度势在必行。5.3 青岛地铁列车编组该不该缩短 青岛地铁经过多年反复论证,确定采用B型车,列车6辆编组。现在有人建议将该线改为4辆车编组,我认为这样做会留下后遗症。 青岛地铁远期高峰小时预测客流量为4.04万人次。按列车6辆编组、系统通过能力30对计算,远期高峰小时应开行28对列车。为改善乘车舒适度,若按每平米面积站立4个人计算,远期高峰小时需开行38对列车,已接近了部分专家提倡的40对能力。因此从发展角度看,青岛地铁列车采用6辆编组是合适的。 试想,当青岛地铁按4辆编组把车站建好后,40对能力也用足了之后,该系统将永远被锁定在车内每平米面积站立6个人的境地。想减少定员提高舒适度、想扩大系统运输能力等都无从谈起。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际客运量的增加,会使车厢内更加拥挤。这样的服务水平是不能满足乘客需要的。如果将来跑不到40对能力,那情况会更糟。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我主张,在列车编组问题上应该为后人多留一点发展余地。当前跑40对能力只是一个奋斗目标,还不是现实能达到的生产力。因此,不要急于让大家现在就缩短列车编组,应该把40对能力作为以后改善乘车舒适度和提高系统运输能力的储备。6 缩短列车编组不是降低车站造价的有效方法 众所周知,站台长度和车站管理用房面积,是控制车站长度的两大因素。在车站内增加了空调以后,管理用房面积成为主要控制因素。据统计,设在站厅层的生产用房面积约达1900m2,站台层的用房约400 m2。据此布置的车站长度约在170—180m。如果将列车编组缩短1—2辆车,就会出现站厅层长度大于站台层长度。从施工方法考虑车站无法错台施工,最终车站结构还得按站厅层长度施工。 如果把站厅层与站台层长度拉齐,车站结构就得加宽,由此又增加了车站投资。如果从车站缩短节省的投资中扣除车站加宽增加的投资、扣除区间隧道加长增加的投资,其节省的投资大打折扣。因此,缩短列车编组长度不是降低车站投资的有效方法。如果将站厅层的部分房间移到地面上,对降低车站投资会更有效。何必以缩小列车长度、牺牲系统发展潜力为代价来降低车站投资呢。7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地下铁道的隧道结构一旦建成,改建十分困难,代价沉重。东京地铁早期修建的丸之内线,车站是按4辆车编组修建的。因客运量增加,被迫从60年代开始,对车站按6辆车长进行改造。因为改造是在不停运的情况下进行的,只能利用夜间的3-4个小时进行施工。由于施工场地狭小和技术复杂,这一改造工程用了15年时间才完成。 1984年建成的天津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长7.3km,设8座车站,站台按3辆车编组设计。现在1号线要按6辆编组向两端延伸,对既有的8座车站要加长改造。改造的方法就是将部分区间结构爆破拆除,用以加长车站。有的车站改为换乘站须整体拆除重建。其代价是很大的。为此天津地铁已经停运,改造工程即将开始。我希望上述教训不要再重演。 最后我要说明,本文所谈的几个问题只是个人的一孔之见,由于水平所限,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同行们批评指正和争鸣。2003年6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论文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津ICP备2000608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