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建筑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05-12-14 网友推荐 未知 10580
valign="top" style="line-height: 16pt" >

刘福智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山东 青岛 266033)

【摘 要】文章从八个方面对青岛市建筑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依据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青岛市建筑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可为解决目前建筑业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岛建筑业;现状;对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5)11-0105-02

【收稿日期】2005-07-06
【作者简介】刘福智(1968- ),男,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园规划。

  一、青岛市建筑业发展现状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最强,影响系数最高。建筑业的兴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建筑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建筑施工队伍不断壮大;技术装备水平逐年提高;施工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经营快速增长。承担了大量、繁重的建设任务,带动了几十个行业的发展,为青岛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改善城市面貌和人民居住条件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国家把加大投资力度,全面启动房地产市场,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为青岛市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给建筑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从现阶段青岛市建筑市场的状况看,由于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建筑市场发育不完善,主体行为不规范,综合治理不到位,宏观调控力度小,企业改革进展缓慢,这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矛盾,导致青岛市建筑业近几年经济效益滑坡,与生产较快发展不同步的矛盾日趋突出。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较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更显突出,建筑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对青岛市经济的主导和支撑作用弱化,离真正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还有一定的差距。纵观青岛市建筑业的现状:机遇和挑战同在,发展与问题并存。如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转变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建筑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青岛市建筑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针对目前建筑业的现状,对部分重点建筑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从宏观看,当前建筑业机制性、结构性矛盾;高投入、低效益、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建筑业发展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微观上看,根本原因是建筑施工企业改革不到位,大部分企业仍实行计划经济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使一些潜在的不利因素与问题开始显露出来。
  (一)建筑市场不完善、主体行为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
  建筑业是走上市场较早的行业之一,从目前看,建筑有形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行为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没有真正形成公开、公正、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二)建筑产品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企业靠低价、微利经营来维持生计。当前建筑产品价格,仍然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实行概(预)算加系数的计价方式,在全行业中采取低价微利的政策。虽然经过几次调整,但改革滞后,价格偏低,价格背离价值现象还是比较突出,建筑产品没有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成为商品,形成市场价格。
  (三)科技进步缓慢,技术装备落后。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建筑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虽然年年都有所提高,但由于近几年,青岛市建筑企业利润下降,效益滑坡,科技投入少,难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当前建筑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从整体上看远远满足不了建筑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从目前技术装备情况看,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从总体水平上仍很难适应现代化的施工要求,更适应不了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
  (四)建筑企业竞争力较弱,施工任务不足。从青岛市建筑企业看承揽的施工任务明显不足,形成强烈的反差。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建筑施工队伍大量增加,特别是乡镇街道办、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产生, 1987年青岛市建筑市场全面开放,中央、省属企业及外地企业大量进入青岛市建筑市场,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施工队伍相对过剩,“僧多粥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建筑企业为了生存互相竞争的局面愈演愈烈。
  (五)拖欠工程款严重,企业资金匮乏。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命脉”。多年来许多建筑施工企业被资金短缺所困扰,资金周转慢,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造成资金短缺的原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从外部看,建设单位资金不到位导致拖欠工程款、垫资已形成“通病”,企业干的工程越多,拖欠的越多,旧帐未清又添新帐。
  (六)企业包袱大、负债率高、负担沉重。目前,青岛市建筑施工企业,尤其是国有、集体大中型企业是建筑业振兴和发展的主力和中坚,是支柱产业赖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大中型企业组建历史长,负担沉重,负债率高,加之旧体制下贡献大、积累小,基于这样的基础进入竞争激烈且不规范的市场,步履维坚可想而知。
  (七)建筑施工企业整体素质不高。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建筑队伍增加快,尤其是乡镇办、村办企业更加明显,从业人员大量增加。企业雇用农村临时人员较多,素质不高,文化水平低;没有专业技术;也没有通过上岗培训;有的企业对职工培训重视也不够。而建设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人员素质远远适应不了需要,企业管理水平低。
  (八)规划设计环保意识不强。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对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没有严格把关。从表面上看,社会主要环境污染问题是工业污染造成的,然而其根源之一在于对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审批过程中,没有能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废处理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规划和设计方案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于建筑对环境影响方面考虑不足。在施工过程中,生产作业产生大量环境污染,建筑工地已成为城市环境的一个主要污染源。
  三、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及青岛市应采取的技术对策
  对青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进行研究。分别从技术、经济及环保角度进行探讨。从技术角度:主要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技术等方面入手,分析探讨实现青岛市建筑业可持续的手段,途径;从经济角度:深入分析现存问题的原因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并指出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并从经济角度探讨实现对称性的途径;从环保角度:由于建筑的全过程,对我们周围的环境都有着或重或轻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建筑的全过程为研究的线索,探讨青岛市建筑业可以采取的环保措施以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观不仅仅是建筑技术的问题,还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技术三个层面来分析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从中寻求技术对策:场地的绿色设计———“轻柔地触碰大地”;节约能源;资源利用最小化。要实现青岛市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结合青岛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做好城市的定位、完善城市规划、建筑规划,坚持 “每一寸土地都要有规划的用途、没有规划的土地一寸都不能开发”的原则,凸现自然、社会、文化和人的相互协调以及时代气息与历史文脉的有机融合。
在可持续建筑的运用方面也是结合自身特点,在建筑形式上大力发展地下建筑。在技术方面大力倡导绿色建材,节能环保建筑形式的使用,使建筑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分析当前影响青岛市建筑业发展的诸多市场及经济因素可以发展,青岛市要抓住机遇,振兴建筑业,使其真正发挥支柱产业的作用,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关键要围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大改革和开放力度;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市场规则;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
  环境观主要是基于绿色建筑的环保作用:场地的绿色保护设计对用地环境的维护作用;节约能源的作用;资源利用最小化的作用,研究如何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建设事业:一方面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加大设计与施工维护阶段的环保措施(绿色材料的选用,在施工中提高预制构件比例,高效少废弃物的建造过程等)。并制定出绿色建筑技术环境评估体系绿色建筑技术环境评估标准。绿色生态建筑是利用生态的想法来创造人们的生活及工作空间。这样创造出来的健康而舒适的空间,不但不增加投资,实际上更能节能及减少运行费用,并改善空间用户的生产效率,从而真正实现了建筑业在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也即实现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结合青岛市的实际,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建筑是实现青岛市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结 语
  由上可知,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环保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青岛市建筑业的发展必须从经济、技术、环境三个方面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才会有长足的可持续的发展,要从经济上取消诸多的不利因素,加大技术开发的力度,增加科技含量,本着环保、节能的思路,从规划到设计、施工,充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使城市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李斌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J].建筑经济.1998,(10).
[3]刘国栋.加强城市建设管理[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6).
[4]青岛市建设委员会.青岛市工程结算资料汇编,2004.
[5]王杰宇.城市经济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2001,(5).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论文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津ICP备20006083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05021002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