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指出,沥青路面尤其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大量过早损坏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对此,交通部、各省市以及大专院校、研究机构花了大量精力和经费,采取了多种措施如SMA、改性沥青、提高集了质量、增加路面强度等措施试图解决路面早期损坏现象。但是,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早期损坏现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具有增加趋势,一直于从政府到研究人员普遍感到十分迷茫,路面技术似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作者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在路面研究和实践中"重经验、轻理论、重感受、轻实证"的结果。根据作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目前参与的研究项目所积累的约100万个第一手试验数据,及2002年出版的专著《沥青路面结构行为理论》得出:造成目前路面大量早期损坏的原因并不是偶然的,不是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施工质量问题或材料问题,而是有其深远的理论原因和认识原因。总体上说,没有意识到对重交通路面缺少正确的认识,没有掌握重交通路面的技术关键。指出,目前对重交通路面的认识有如下几方面的不足:1、对重交通路面的损坏原因、机理认识不够,未能发现新条件下的新变化;2、路面力学分析与使用性能控制相脱节,彼此没有定量的联系;3、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的主观随意性大,设计理论未能提供明确的指导;4、不能控制高轮压下的局部损坏;5、材料设计与结构设计是双轨制,彼此独立进行;6、对环境因素的考虑比较薄弱。作者认为:传统上,沥青路面损坏主要包括龟裂、车辙、低温开裂等,这也是路面设计时重点控制的损坏类型。随着路面结构强度的提高和路面损坏期的提前,这些传统损坏出现得越来越少,有些已经不再出现,而目前出现的损坏,不论是其形态还是原因都十分不同。所以,按照传统理论来加强路面结构是没有效果的,甚至有时还适得其反。为了弄清路面损坏新机制,作者进行了大量调查、试验和分析,归纳了路面损坏的类型,分析了原因和出现机理,并进行了实证,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同时指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公路路面上出现的问题并非一、两日内发生的,靠目前将事论事的方法难以解决,甚至可能诱发新的损坏。然而,虽说重交通沥青技术比普通道路要复杂得多,但决不是不能解决。只要我们认识到了重交通路面的技术特点,在设计施工中精心实践,就能够体现新的境界,延长路面寿命。如果这样做了,我们得到的将不仅仅是路面质量的改善,还将走出理论误区,并走向长寿命的路面结构。